黑心良心話食品(一)‧“麵”目全非


“黑心”食品人人都害怕,尤其对小孩或发育朋友很大影响,
每个父母都想要小孩健健康康,最近发生“黑心猪肉”,
我国的人民对猪肉非常黑怕,你害怕吗?

快熟面每个家里必有,单身朋友不可少,又快又简单又可以吃得饱



黑心良心話食品(一)‧“麵”目全非



消費者,你可否知道,快熟面根本沒有“麵條”,還有那些牛肉味、雞肉味等味道,都是人造的!
本地著名營養師張發英說:“吃素者會選吃‘素食快熟麵’,事實上,反正全都是人造,有素沒素都是一樣的!”
營養師張發英在農曆新年期間走一趟百貨公司,看過各種包裝的飲料,他的結論是:嚴格來說沒有一種飲料是健康的。
黑心食品,指的是在食物上加了有害物質,目的是為了促銷、保鮮、美觀、減少成本等等,吃了雖然對身體有害,但商家永遠希望不會被發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生這種事件。
“大規模的食品公司設有研究部門,研究如何包裝食品,讓食品顏色鮮艷,讓不新鮮看起來很新鮮,使食品壽命增長,但研究不包括如何使食品有營養,他們只考量經濟效益。”
張發英再舉例,在農場對農作物噴農藥的意義,是為了解決蟲害,讓蔬果看來很肥美干凈,沒有被蟲咬的洞,消費者也很喜歡,但是養分和能量有沒有減低,這不是他們的考量範圍。
“這一切都不是黑心食品,但也不是良心食品,是一種從商業角度作為考量的作法,而不是以衛生和健康想。”
●‘快熟麵’沒有麵?
大家都知道快熟麵不是健康食品,檳城消費人協會於去年甚至請世衛要全球禁止售賣快熟麵。
檳消費人協會主席莫哈末依里斯說:“這不是食物,而是化學物品,根本不適合於人類食用。”
根據檳消的數據顯示,大馬人民在2004年吃了8.7億包快熟麵,2008年則增至12.1億包,4年內增加了近40%,這個數字確實驚人。
據聯合國食品標準委員會的標準,製造快熟麵可使用酸性調整劑、增味劑、增稠劑、保濕劑、色素、穩定劑、抗氧化劑、乳化劑、麵粉處理劑、防腐劑和抗粘結劑。
有關標準所列的136種添加劑中,有24種是鈉鹽。鈉添加劑是快熟麵含大量鈉的主要原因。高鈉食品可能造成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腎損壞和其他疾病。
檳消協對10個快熟麵樣本作了試驗,發現3個樣本含鈉超過1000毫克。中風及腎臟受損和大量攝入鈉有關。
大馬衛生部針對快熟麵安全的具體反應,是在去年台灣發生的印尼製造快熟面含有化妝品防腐劑而禁賣事件後,從市面上收集了77個快熟面的樣本進行化驗,發現並無污染現象,因此,國內的快熟面可安全食用。衛生部針對對羥基苯甲酸甲酯鈉(Methylparaben)防腐劑的監察得出的結論是──適量防腐劑對健康並不會構成威脅。
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的標準顯示,每天食用不超過個人體重比例10mg的防腐劑,並不會危害健康。
不過,張發英進一步揭盅,有的快熟面根本沒有“麵條”,還有那些牛肉味、雞肉味等都是人造的味道!消費者不要天真的以為那真的是放牛肉、雞肉製成的調味料。
“吃素者會選吃‘素食快熟麵’,事實上,反正全都是人造,有素沒素都是一樣的!”由此證明商家是如何混淆消費者!
.健康飲料不健康?
有的飲料也與快熟麵一樣,各種水果口味的飲料,裡頭也沒有水果。只要細讀成份,可以發現飲料裡只有水、糖、色素、香料(水果味)、防腐劑。除了水之外,其他成份都對健康沒有好處。
張發英看到華人家庭在為新年準備年貨,購物車裡滿滿都是飲料,商家也會在這時候大打廣告,令他懊惱的是,怎麼人人都愛喝這些毫無營養可言的飲料?尤其是消費者不知道一些所謂的健康飲料根本不健康,甚至是有害的。食品的真相會讓你醒悟,原來沒有健康與不健康飲料之分,全都是一樣的!
至於汽水是甚麼水呢?即是把氣注入飲料中,不管它是注入礦泉水中或是其他飲料中,都是汽水。個中區別只是有沒有人造色素和味道而已,這些“有汽飲料”有些含糖分甚至比一般汽水還要高。消費者若以為這些飲料是無害而給小孩大量地喝,張發英擔心小孩的腎功能不強,吃喝這麼多的人造食品成份對身體不好。
寫“100%天然”的果汁,再看看成份,有穩定劑、調味劑、防腐劑等等添加劑,幾乎沒有一種飲料可以讓人安心地喝。
女生喜歡喝的涼茶類飲料也一樣,包括豆奶。張發英對本地的包裝豆奶情況不太清楚,因此不予置評,但是他知道外國曾發生過豆奶用的不是黃豆,而是蛋白質和人造味料,或者是發霉的黃豆,並用化學品消除發酵時所產生的泡沫。
根據檳消的資料,在大部份的汽水裡,不是含有高量果糖的玉米糖漿,就是含有糖,或者兩種的混合。
經過化驗,這個在大馬非常活躍的消費人組織還發現,每罐汽水的糖含量竟然高達4至15茶匙!減肥汽水雖然採用少熱量的人工加甜品,如阿斯巴甜(aspartame)、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K,簡稱為ACE-K)、三氯蔗糖(sucralose)或糖精,但其實許多人造糖其實比糖甜200倍,只要極少量就足以使飲品變得很甜。
●食品添加劑(Food additives)
“食品添加劑的定義是,通常不用作食物,也不用作食品的配料;不管它是否有營養價值,但在製造、加工、準備、處理、包裝、運輸和儲存食品時,因技術上的(包括感官性能上的)需要而被特意加入食品中的物質。結果,這一物質或副產品,變成了食品的成份之一;或者可合理地預測它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食品的特質。這一詞彙並不涵蓋污染物,或加入食品中用來保持或增強其營養成份的物質。”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編纂的《國際食物標準》
添加劑並非食物,是食品工業者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品。每天的飲食,從早餐開始,我們就接觸了不少添加劑,就如以下例子:
1.用來炒蛋的油可能含有抗氧化劑,令其不會過早氧化變壞。
2.我們使用的鹽含有抗結劑,令其即使在天氣潮濕時仍可自由流動。
3.我們喝的高鈣牛奶飲品含有乳化劑,令當中的乳脂不會分離。
4.麵包裡含有膨脹劑,令其鬆軟。
●從標籤查添加劑
在標簽上,添加劑可以各種各樣的名稱,甚至標上編號。
E100-E168 顏色編號
E200-E299 防腐劑
E300-E321 抗氧化劑
E322-E494 乳化劑和穩定劑
E420-421 甜味劑
E422 溶劑
E905-907 碳氫礦物質
E1400-E1442 經變質處理的澱粉
E170-E927 其他各種添加劑
FD&C 食品染料與色素
(星洲日報/副刊‧文:關麗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