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死亡是什么看法?

很多人死亡是非常的禁忌,有些人不喜欢在面前提起“死”这个字,
以前我对死亡没有什么感觉但只从弟不在了,那种思念真的很难过、难受,
时不时就想起他身前痛苦,他只能用眼泪来表达痛苦,但一切都是过去,
希望时间可以让我慢慢的淡化。

今天我在星洲看到这文章,非常好的分享


做好心靈準備‧死何懼之有!

因為死亡被看成是絕口不能提的忌諱,所以,死亡是一件很痛的事,因為人們在死亡跟前不願意做溝通;死亡是一件黑暗的事,因為死亡會讓我們失去所有;死亡是一件孤單的事,因為人們不瞭解死亡。
由《星洲日報》主辦,孝恩推廣的“醫院沒有告訴家屬的事--把慌亂的心安頓下來”,透過馬來西亞法鼓山道場監院常慧法師、馬來西亞佛光山禪修指導慧軒法師和新加坡雅西西慈懷病院醫療社工馮以量,從宗教與臨終關懷的角度讓你知道,其實,能為死亡做好心靈上的準備,死亡,就不會是痛苦、黑暗和孤單的事。
新加坡雅西西慈懷病院醫療社工馮以量
臨終者為何看到人們看不到的東西?
譫妄是臨終病人的其中一個現象,它可從身心靈的角度來解釋。準備去世的人,身體內部器官逐漸衰退,肝部無法正常運作就不能排毒因而便秘。身體毒素太高會跑到腦部影響頭腦功能,這時就會看到一些旁人看不到的東西。很多時候,只要病人吃了醫生開的藥,排便後就看不見那些幻象了。
在心理部份,臨終病人會退化成小孩,因此他會打人、罵人、無理取鬧、不斷哭泣。這時需要臨終關懷的社工介入協助看到他情緒上卡住的能量,並從生命回顧中協助他進入寧靜的狀況。即使做了這些功夫他依然會看到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他過去經歷過的畫面。
靈性的部份較難解釋清楚,這是個人經歷過才有所體悟的。慈懷病院曾有個病人一直看到有兩團黑光來捏他,他的手也出現兩團瘀青。有天晚上,他姑且嘗試唸“觀世音菩薩”,唸到第三句時,他看見牆壁開出一道七彩的光芒,接,那兩團黑光就消失了。
準備去世的人有兩種心態:一,我想知道之後我會發生甚麼事?二,我死了後如何為家人想?然而面對這種疑惑往往是無法說出口的,因為人們面對死亡都選擇了沉默的姿態,這會讓活的人和準備死亡的人因各自面對自己的悲傷而變得更孤單、無助和落寞。因此,當臨終病人想要交代後事時,家屬應敞開胸懷去聽。
一旦至親往生了,活者的人不要急走出悲傷,再說,有些深層的悲傷是無法走出來的,它只能讓你走過去。尤其對照顧者來說,其悲傷的程度最深,曾經自己每天24小時陪伴的人,某天醒來就不在了,這種變化需要時間去適應。
這樣的悲傷走了過去,偶爾,還是會回來。能否走過悲傷與人格特質有關,個性樂觀的人也許很快就可以走過去,無法快速走過去的人,也會在悲傷輪迴的過程中,慢慢的恢復平靜和喜悅的正能量。
如何為死亡做好準備?
不要因至親在半夜往生,就認為沒人送終是沒福氣,其實,有些人選擇一個人靜悄悄的往生,是因為不希望看見活的人為他的死亡而悲傷。
很多時候,一些病人感慨自己沒有做錯事,但不明白為甚麼要死。千萬不要把死亡看成是一種懲罰,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死亡也不是黑暗、恐怖或痛苦的事,因為善終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教授以“3344”解釋安寧療護的意義。3--病人能善終、家屬能善別、在世者能善生;3--希望病人身體平安、心理平安、靈性平安;4--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四道人生;4--安寧團隊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四全照顧。善終是很主觀的,有些人要風光,有些人要安靜,關乎每個病人的需求而已,照顧者可儘量配合;善別,是要和他有好好的道別,以免遺憾,然而有的人會選擇安靜的往生,因此無法道別也不會影響善別;善生,是要活的人好好活下去。
安寧療護的“四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根據趙可式的解釋,病人是具有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各層面的需要及反應的“全人”,因此在疾病無法治癒,瀕死無法挽回的情況下,給予病人全人、全程的照顧,以成全他各個層面的需要,最後協助他平安、尊嚴、無悔的死亡。
此外,其家屬也極須協助,因此要“全家”照顧;而整個過程都需要一組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士、社工、宗教師等團隊,以提供“全隊”的照顧。
馬來西亞法鼓山道場監院常慧法師
死亡,為何讓人感到痛苦?
當神識離開身體時,人會感受到很大的痛苦,因為人活時是以感官來和外界接觸,臨終前卻能感受到逐個離開,而當神識在離開身體時,也會捨不得身前擁有的東西而感到痛苦。過程中,還會因不知道死後會去哪裡而心慌意亂,這都是無法言語的恐懼。
若臨終者有遺憾,家屬應儘量協助完成未了的願望。如身前與人結怨的,可問他是否願意和解,若有,想辦法說服對方前來和解,若對方不願意,就得想辦法讓他放下,好讓他沒有帶遺憾離開。
如果對方神志清楚的話,可以做生命回顧,對臨終者說感恩的話,讓他瞭解自己一生的貢獻以及生命沒有白活。神志不清的狀況有兩種:一,眼睛張不開、無法說話、身體不靈活但有意識;二,斷氣,但身體還有溫度表示神識還捨不得離開身體,因此,至親還可以告訴他苦空無常的道理,以及人死非斷滅,神識還會輪迴,以安定他的心。
躺在病床上的人,最痛苦的是身體不能動,但意識卻很清楚,此時誦經或聽經文可協助他離苦得樂。親人可選擇臨終者生前喜歡且熟悉的經,還能言語的可請他一起唸出口,若無法言語的則在心中附合。只要相信信仰能把自己帶到一個安寧的地方,臨終者就可得善終。
人死後會往哪裡去?
佛教主張往生後不要馬上碰觸、擦拭遺體,因為神識看見遺體受到不妥善的待遇,會引起嗔恨而影響往生善道的機會。因此,應在往生後的8~12小時助念,且念佛的人一定要專心、虔誠,以免惡業重的往者被冤親債主帶走。
臨終有三隨,既隨重,隨習和隨念。隨重,就是隨重業。一個人身前所做的,若是重的惡業,一斷氣,就實時墮入地獄。
隨習,就是隨習慣。一個人平生沒有做特別重的善事或惡業,但是他平常有某種習慣,死後自然就隨這種習慣去投胎轉世。
隨念,是來生要往甚麼地方去,就決定在臨終的最後那個念頭。十念一念皆得往生,決定在臨終一念,臨終一念起貪心,餓鬼道去了;臨終一念起嗔恚心就往地獄道去了;臨終迷惑顛倒就往畜生道去;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西方。然而,一生念佛念得好,臨終時或許就因前世的惡業顯現而起歪念,最後一念不念佛了,那就去不了極樂世界。
起心動念最重要,發心不同業報就不一樣,佛教善惡分明,不會因一個人對惡的無知而赦免。如果往生前認為自己殺人的出發點是對的,那人必定墮入地獄。
以生前逼不得已種殺業的人來說,晚年大概會活在罪惡里,如果晚年獲宗教因緣而慚愧、告解,際遇或許會有所不同。然而,佛教的因果論,不是“1+1=2”那麼簡單,中間還有緣。種了很多因、緣,但,果未必是預想的。
馬來西亞佛光山禪修指導慧軒法師
誰來接引我到極樂世界?
往生後的8到12小時不能碰觸遺體的論說,不是一項硬性規定。對一些身前愛乾淨、有潔癖的人來說,如果往生後其神識看見遺體依然髒兮兮的或許會生氣,這很可能讓他不能放下。因此,面對這樣的往者,如果家屬能把他清洗乾淨,並在旁邊助念,神識看了會更歡喜。
不能碰觸遺體也牽涉到往者是否是器官捐贈者。如果往生者身前簽了器官簽證卡以發心救人,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他可以放下對肉身的執著。然而,家屬卻在他往生後堅持8到12小時不能碰觸遺體,這有違往者的意願,再說,器官必須趕快移除,否則就救不了人了。
因此,處理往者的遺體,只要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就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最重要的,還是家屬先去瞭解往生者的發心和發願,以免做出違背他心願的事情。
有的人會疑惑,人往生後會不會有觀世音菩薩或阿彌陀佛來接引?在佛教里,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不關乎你是否懂路,以及誰來接引,而是往生者有沒有要去極樂世界的意念。
不要以為修行是到極樂世界才履行的事,人活時就要好好修行。只要生前公德福報做得足夠,本身的身口意具備了條件,加上有堅定的意念自然會往生到那地方去。
如果身前種下太多惡業,往生時看到阿彌陀佛也很有可能是冤親債主的化身。唯有提昇自己的空性和信仰層次,就不會只執著於外相,屆時,無人接引也去得了極樂世界。
往者會收到家屬燒給他的冥紙和紙扎品嗎?
人死後若墮入鬼道,是可以收到家屬燒給他的冥紙和紙扎品的。需要理解的是,這些做法是因為活時接受到太強烈的民間風俗,所以往生後這概念才會一直牽動人們,彷彿也唯有要順民間的風俗習慣去做才心安。
要瞭解並深信佛教的概念是,往生者若去了極樂世界就不再需要物質上的滿足,因為外在的物質對佛教徒來說是沒有存在性的。在佛教里,鬼和神是一樣的。我們一般講的神是地界的神,不是天神。有錢的叫做神,比較貧窮的叫鬼,如果能在功德福報上回向給他而他又是在極樂世界,就可以用往者本身的力念來達到心想事成的境界。
往生後是否還需要物質的滿足,在於往生者本身是否還執著。如果往生者托夢說要生者燒東西給他,可以先順他意去處理,過後才傳達自己要加強給他的意念,以讓他改變觀念。
然而,往生者托夢也很有可能是活的人為了彌補遺憾或因為愧疚而產生往者要他燒冥紙和紙扎品的夢境。履行夢境的要求固然可以解除心中的掛礙,但重點在於個人內心層次的觀照。
(星洲日報/副刊‧報導:李秀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