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謎題

相信大家对生死有很多不一样看法,也有很多转说,在弟弟离别前,我对死没有什么感觉,
因为没有真正感受到最亲的离别,还会说人本来就会死,也不知道那种难过感觉,
还很开心开朗的接受和看法,之从弟弟离别后,表面上我可以接受,但心里不能。
也体会到失去亲人的难过,真的很难受。

在这里分享这篇文章,大家了解生死问题。

檳榔嶼醫院腎臟內科專科醫生吳學勤
年齡:41歲
宗教:佛教
經歷:馬來西大學內外科醫學士
新加坡大學內科醫學碩士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大馬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新加坡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腎臟內科)
王春新神父
年齡:38歲
宗教:天主教
經歷:台灣輔仁大學神學碩士
馬六甲聖德肋撒天主堂神父
甲柔教區神父
Q&A
記:怎麼看待安樂死?
吳:安樂死的基本定義是死比活著安樂。醫者的角度是以古希臘行醫道德為準則,不會給病人施以藥物或促使他們結束生命,這是醫生基本操守。
但隨著人權自由及社會認知的提昇,情況有所改變。若病人自願(病人頭腦清醒)且非積極性(不做可以延續生命的舉動,即給他吃喝等)的尋求安樂死,沒有明文規定不行,最後還是跟隨病人的意願。但是,若病人家屬積極的想結束病人的生命,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許的。
若以學佛的醫生來看,切入點又不一樣。佛教不主張殺生,這要承受各方的業報,佛法不是教條式的,要弄清是否有貪嗔痴成份。佛教不鼓勵安樂死,因為業報不能互相抵銷。
王:聖經教導我們,生命來自於天主,只有天主有權利收回。因此,只要一個人還有呼吸,還能藉著導管來進食,就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除了安樂死,還有各種有關“生命倫理”的挑戰,無論是代理孕母、複製人,甚至是死刑,教會都持反對立場,絕不妥協。
記:人死後究竟是往哪裡去?
吳:所有宗教都在談“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人生的意義何在?”生死都緣起於業報,意義在於善惡隨順法,則行善止惡,這都不需爭論。
人死了,業決定下一世是善或惡,若一生都向善,再加上家人助緣,回憶善念,臨終的一念就很重要了,由業決定下一世生命,木柴燒成灰燼後又有延續。
王:按照古代神學,凡是做善事,沒有犯罪的靈魂,死後就去天堂;凡是做壞事,罪孽深重的人,就下地獄。人死後會面對天主的審判,我們相信生命只有一次,不談輪迴或再生,所以珍惜當下很重要。
記:人有靈魂嗎?佛教相信“地獄”嗎?天主教相信“煉獄”,“煉獄”是個甚麼樣的地方?
吳:宗教需安於這兩個原則;一、對死亡不感到害怕,二、行善止惡的原則。我們不能證明人死後是去天堂或地獄,科學也無法證明,這都是信仰和宗教感性的成份。所有宗教膜拜的神像,也只是一個精神代表。
王: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相信人有肉體,也有靈魂,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人。
至於煉獄,英文是“Lim bo”,中文是陰府,是人死後靈魂“煉凈”的地方,那些犯了小罪的靈魂,淨化了才能上天堂,所以我們需要為亡者獻彌撒,希望可以補恕他們過去所犯的錯。天堂、陰府和地獄的空間論,這是過去的神學家所提出的概念,到了今日,我們強調以個人良心作出發點,做的每件事是否對得起天、地、人以及自己。
記:子孫來不及“送終”而感到內疚自責,身為佛教徒或天主教徒有何辦法紓解?
吳:要瞭解家人守在床邊的真正意義是甚麼?意義是心念,關愛是否存在,重點是:一、要讓臨終者心安,不要有任何未解的怨恨,趁這時儘快解開。佛法說,恨在以後還是要報的。二、培養善念,三、不要讓他有掛礙。家人是否在身邊,並不是關鍵。
王:孩子當然希望可以送親人最後一程,尤其這是華人很看重的傳統。若無法做到,一定有不得已的因素,不必太過介懷。因為關於亡者的殯葬那些都是外在的,做給外人看。在親人生前對孝順、感恩、回報,遠比在他死後為他風光大葬來得重要。
記:佛教和天主教有否一套可讓人不懼死亡的方法?
吳:佛教是人本宗教,認為世界一切都是業歷造成,人、心靈、山河大地都屬於自己的業歷。在佛教裡無主僕關係,有的是師生關係,緣起於業報,最重要心安。
王:人之所以恐懼死亡,因為它是一種未知數,時刻都在威脅著人們。死亡其實是一個過程,只有經過死亡,才會得到永生,準備好的人,就會視死如歸,每活一天都像是一個由死至生的過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記:對火化及土葬有何看法?較鼓勵火化或是土葬,為甚麼?
吳:佛教並沒有規定任何形式,因為佛法可以包容所有對的事物。我認為火葬比較環保,膜拜也容易,骨灰要撒入海都行,用意是在於精神。
記:天主教徒能對往生者拿香致祭?為甚麼?
王:能或不能,見仁見智,與教徒本身的文化有直接關係。抱著感恩的心,以香表達對往生者的哀思,這是一種中華文化傳統,大年初一教堂內舉行敬祖儀式,教徒們也插香,但受英文教育的教徒卻較難接受。
拿不拿香,這只是一種儀式,信仰夠堅定的教徒不會有所避忌,他們的信念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被摧毀。只有尊重他人的信仰,才能表現宗教的包容度。
記:坊間有一說法指人在死後的一段時間內仍有知覺,若火化恐死者會疼痛不已,對此說有何看法?
吳:佛教一些宗派認為,人死後8小時不能移動,認為識(靈魂)未離開驅體,移動了亡者會痛,我不認同這個說法。
但以世俗的角度來看,只要讓死者家屬心安,能滿足條件,除非有彌留房讓死者8小時不移動,否則不能強求,不能起嗔心。
王:我們相信人一旦斷氣,靈魂就會出竅回到天主那裡,我們並沒有死後數小時內不能移動亡者的說法。身為天主教徒,或許對火化會有顧慮。若死後火化,到了世界末日天主降臨那刻,身軀焚化了要如何復活,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答案。
記:器官移植往往涉及宗教生死問題,請問佛教是否鼓勵或禁止信徒器官移植。
吳:有很多例子都證明,器官移植一直不是問題。
佛教徒捐贈者主要分3層次,一、增善心:做好事,來世更好;二、出離心:人生苦,要離開輪迴,求解脫,三、大悲心:輪迴苦,了生死,卻發願返回度化眾生。這3個層次都說明了贊同器官移植。
記:天主教如何把濃厚的中國文化(特別對死亡)運用在教會的禮儀中?
王:身為天主教徒,與作為一個華人本質與文化完全沒有衝突,中華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們心中,與宗教信仰是相輔相成的,不會因而遭到刪改,我們同樣祭天敬祖。
信仰注重的是尊重和共榮,不是同化。自16世紀初,天主教傳入中國後,就已經在強調本土化,把宗教儀式結合當地文化來進行。所以才會有身穿唐裝的聖母瑪利亞身像,“中華聖母”的出現。
光明日報/ 副刊‧報導:許柳青、鄭晶文‧2009.12.0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