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辐射量底不伤身


IT社会哪里都有辐射,家里都逃不了。
电视、电脑、手机等,这些东西每天都跟人类一起,
很难脱身咯,不能脱身那只好减少利用。
不要以为食品没有辐射存在,大家一起了解吧!
(文章来自星洲日报)


食在安心‧不一定對人體有害‧食品輻射量低不傷身



2011年3月日本大海嘯引發了核電廠爆炸和核污染事件,造成了鄰近國家和日本的恐慌,深怕陸上和海洋食物鏈受到污染!正當言猶在耳,12月初日本某著名食品公司的奶粉,又被驗出含有輻射“銫”(Caesium),引發消費者憂心。核輻射污染固然是可怕,但實際上我們對輻射的認識又有多深?這些食物是否可安心食用還是該退避三舍?我們會否過度恐慌?
除了來自手機或家電用品的微量輻射外,其實,我們週遭環境中來自太陽、宇宙、岩石、建築物等的天然輻射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在土壤和灰塵中充斥各種的天然輻射元素,植物吸收了這些元素而帶有輻射。作為大自然的一部份,所有的蔬果糧食和身體組織也都含有一定的輻射量,由於劑量極低,對人體幾乎沒有影響,例如吃500根香蕉也才等於照一次X光。
日本福島事件發展至今,陸續有報導指出食物受到具放射性的銫137和碘131之污染,攝入大量的放射性碘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而由於放射性銫和碘的半衰期分別為30年及8天,因此,攝入過量的銫對人體的危害是較長期而深遠。對一般成人來說,輻射不一定都對人體有害,真正的關鍵在於輻射的類型與量的高低,由於嬰兒較一般成人容易受到放射性物質的影響,需特別重視。
目前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所訂定的安全標準,不論任何類型的食品均採同一標準,碘131是每公斤食品低於100貝克(Bq),而銫134及銫137則為每公斤食品低於1000貝克。而這次日本被驗出含有輻射銫的奶粉,其輻射量每公斤可達30.8貝克,雖然引起消費者的恐慌,但由於遠低於標準上限,對健康是不會造成影響。值得肯定的是,相關食品公司選擇沿用嚴格的管控標準,雖然輻射量未有超標,但仍大規模回收約40萬罐的奶粉,以避免公眾不必要的恐慌,也同時避免了鄰近國家消費者的疑慮。其實,食物本是良心事業,任何負責任的公司都應自我設定嚴格的衛生和品質管控標準,甚至要比政府規範還要嚴謹,在技術上都不成問題,關鍵只是業者的良知與態度。
吃含碘藥片過量會過敏
核事故爆發期間,坊間許多傳言說吃碘片或含碘食鹽能防止輻射的吸收,一度引起市場恐慌及瘋狂搶購碘片及食用鹽!然而,碘化鉀藥片根本不是輻射解毒劑,不當服用碘片反而會產生過敏、腸胃道不適、唾液腺腫大等副作用;大量服用含碘食鹽也同樣對身體有害(如造成高血壓),何況含碘食鹽的碘含量很低,對防止輻射吸收根本毫無意義。
日本福島事件讓人聯想起1986年俄國切爾諾貝爾或車諾比(Chernobyl)的核災事故,很多人擔心這次日本核災也會導致患癌率上升、產出畸形兒等後遺症。而事實上,從1988年至今共有8個國際組織(如:FAO、UNEP等)曾就切爾諾貝爾核災發表報告,核輻射共導致47人死亡,6848人因此患上甲狀腺癌,經骨髓移植等治療後,最終有高達99%的病患獲得治癒;不過,反而有很多的人誤以為自己受了大量輻射,終日恐懼輻射而造成心理後遺症,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比輻射污染更為可怕。而時至今日,研究亦發現當地居民的患癌比例和畸形胎兒的數目其實並沒有高於世界其他地方。
我們不妨輕鬆的面對這個事實,任何物質的毒性與其劑量有關,有輕微輻射反應不等同不安全,核災污染的過度恐慌可能遠大於核災對人體的真正為害!最後,建議大家購買食品時,應選擇有信譽的品牌、經過檢驗的正規商品。(光明日報/副刊‧文:周志輝博士)

Comments